經上頜竇前壁鉆孔行鼻竇內鏡術50例臨床分析
【摘要】目的:探討采用經上頜竇前壁鉆孔行鼻內鏡術治療復發(fā)性、多發(fā)性上頜竇息肉的療效。方法本文50例患者(62側)經上頜竇前壁鉆孔,根據(jù)探查的情況而采用了不同的術式。結果:50例術后7天全部切口Ⅰ期愈合(100%),術后2周44例(88%),鼻腔通暢,頭痛頭暈癥狀消失;術后2個月48例(96%),鼻腔通暢,無頭痛、膿涕及出血;無新生物生長;術后6個月47例(94%),鼻腔未見新生物,未見鼻腔粘連。50例中,術中出血20~100ml,無腦脊液鼻漏、眶內出血及視物模糊發(fā)生。結論:采用經上頜竇前壁鉆孔行鼻竇內鏡手術,療效較好,與鼻腔、鼻竇內鏡手術比較,該術式具有觀察方便、出血少、反應輕、操作方便、并發(fā)癥少、術后復發(fā)率低等優(yōu)點。
【關鍵詞】內鏡,鼻竇;上頜竇息肉;療效
近年來,我院采用經上頜竇前壁鉆孔行鼻內鏡術治療復發(fā)性、多發(fā)性上頜竇息肉及其他鼻腔占位性病變,療效較好,既避免了單用鼻竇內鏡手術不能完全清除病灶而導致術后復發(fā)情況的發(fā)生,又保持了鼻竇的生理功能?,F(xiàn)總結資料報告如下。
1、資料與方法
1.1 一般資料 50例(62側)中,男39例,女11例;年齡19~62歲,篩、上頜竇鼻腔多發(fā)性息肉32例,上頜竇后鼻孔息肉7例,上頜竇囊腫5例,鼻出血伴上頜竇炎6例。
1.2 方法 根據(jù)術前X線鼻竇攝片,CT檢查確定診斷,擬定手術方案。局麻下,先于病變側上唇及齒齦黏膜交界處上約0.5cm處3~5齒間做橫切口深達骨膜下,暴露并鑿開上頜竇前壁約0.6cm、0.8cm大小,放入4mm、70mm、4mm、30mm、4mm硬性鼻竇內鏡,根據(jù)術中探查的情況而采用不同的術式:(1)上頜竇前壁鉆孔,竇內篩竇復合體切除術6例。在鼻內鏡下清除病變組織,擴大自然孔后,由里向外開放篩泡切除漏斗等病變組織。(2)上頜竇前壁鉆孔竇內自然孔擴大32例,在不同角度內鏡直視下清除病變組織,保留正常黏膜組織,并在內鏡下經上頜竇用反咬骨鉗擴大自然比。(3)上頜竇前壁鉆孔清除病灶,不擴大自然孔10例。清除病灶后,見自然孔很大,竇內病灶局限,僅有上頜竇鼻孔息肉及上頜竇單發(fā)性大息肉,且息肉的根蒂多在竇腔某一角,經自然孔進入鼻腔,行內鏡下清除局限性病灶后,后鼻孔、鼻腔息肉可自行脫落,不需再擴大自然孔,以免損傷周圍正常的黏膜。(4)上頜竇前壁鉆孔+鼻腔功能性內鏡術8例。鉆孔后清除病變組織,擴大自然孔,若鼻腔息肉來自上頜竇,即可脫出,若來自中鼻甲、鉤尖、鼻丘等病變,可行鼻腔內鏡術,切除病變,利于引流通暢,防止粘連及病灶復發(fā)。(5)全部病例清除病灶后如有出血,可給予燒灼止血,外用牙墊壓迫唇部,48h除去。
2、結果
50例(62側)術后7天全部切口Ⅰ期愈合(100%),術后2周44例(88%),鼻腔通暢,頭痛頭暈癥狀消失;術后3周46例(92%),鼻腔清潔無分泌物;術后2個月48例(96%),鼻腔通暢,無頭痛、膿涕及出血,無新生物生長;術后6個月47例(94%)鼻腔未見新生物,未見鼻腔粘連。50例中,術中出血20~100ml,無腦脊液鼻漏,眶內出血及視物模糊發(fā)生。
3、討論
臨床上對于復發(fā)性、多發(fā)性上頜竇鼻腔息肉,及其他鼻腔占位性病變,單用鼻竇內鏡手術往往不能完全消除病灶而導致術后復發(fā)。我院采用經上頜竇前壁鉆孔行鼻竇內鏡術50例,取得了較好的療效,與鼻腔、鼻竇內鏡手術比較有以下優(yōu)點:上頜竇前壁鉆孔,直接放入鼻竇內鏡,可方便地觀察病灶來源及病變性質,準確徹底地切除病灶,而且出血少,視野清楚。經上頜竇在內鏡下擴大自然孔快捷而可靠,可以較好地保存和恢復鼻腔、鼻竇的生理功能。功能性鼻竇手術對竇腔的顯露及觀察較根治術為差,尤其是對內上及內下角的處理,常易受出血、清晰度差,處理不便等因素的影響,易殘留病灶而復發(fā)率高。經上頜竇前壁鉆孔直視下清除病灶,不受以上因素的影響,不但可以徹底清除病灶,而且可以保留正常的竇腔黏膜。上頜竇前壁鉆孔鼻竇內鏡術較鼻腔、鼻竇內鏡手術出血明顯減少,無眶內出血,腦脊液鼻漏、視神經損傷等并發(fā)癥發(fā)生,并克服了傳統(tǒng)的柯―陸手術創(chuàng)傷大、術后反應重、竇內生理功能破壞等弊病。通過小范圍的手術解決了廣泛的病變,同時具有操作方便、篩竇開放中篩復合體切除方便的優(yōu)點。
下一篇:鼻腔填塞術的改進
相關閱讀
- 經鼻內鏡腺樣體切除術53例2011-11-25
- 鼻咽纖維血管瘤的外科治療2011-11-10
- 鼻內鏡手術患者154例的護理2011-11-08
- 鼻內鏡下對難治性鼻出血的處理2011-11-08
- 鼻內鏡配合微波燒灼治療鼻腔隱蔽部位出血42例2011-11-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