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耳膽固醇肉芽腫的臨床特點與治療
【關鍵詞】中耳;膽固醇;肉芽腫
一、資料與方法
2002~2008年收治中耳膽固醇肉芽腫患者11例12,男2例,女9例;年齡10~50歲,平均26.4歲。病程15天~20年,平均2年10個月。<1年者7例。4例在10~20年前有化膿性中耳炎病史,均干耳10年以上;5例(5耳)無明顯誘因。例2例有分泌性中耳炎病史,其中1例鼓膜置管后感染,炎癥消失后鼓腆愈合但變藍。11例聽力減退,6例耳嗚,5例有耳悶感,1例耳痛頭痛。6例外斗道流溢咖啡色或褐色血性液體(1例為雙耳),5例無耳溢史者。行鼓膜穿刺2例,有1例抽出咖啡色液體。??茩z查:3耳外耳道內有咖啡色分泌物;12耳鼓膜均呈藍色或灰藍色,未見穿孔;6耳鼓膜松弛部或后半部外凸,標志不清;2耳(同一患者)鼓膜松弛部有暗紅色腫物;1耳鼓膜表面輕度糜爛。聽力檢查:10例11耳為傳導性聾,l例為混合性聾(其對側耳為感音神經性聾)。骨氣道差距30~55dB,平均42.5dB。鼓室壓圖檢查:11耳均為B型曲線。影像學檢查:5例行乳突X線檢查,1例硬化型,1例板障型,3例密度增高;6例行CT檢查,均有乳突密度增高,4例5耳鼓室鼓竇可見軟組織影。
手術方法:6例7耳行鼓室探查加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術,清除鼓膜、鼓室、鼓竇及乳突病變,輪廓化乳突,保留橋,用顳肌筋膜修補鼓膜并封閉鼓竇入口,其中4耳行鼓膜置管術。3例(3耳)行鼓室探查加封閉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術,其中2耳行鼓膜置管術:2例(2耳)行鼓室探查加鼓膜置管術。
術中見3耳鼓膜上長肉芽,5耳鼓膜與鼓岬粘連。11耳l聽骨鏈完整,1耳錘骨受蝕變細;5耳聽骨鏈被肉芽組織包繞。11耳鼓室、鼓竇內均有咖啡色或棕褐色液體,2耳含泥沙樣物,2耳含結晶物。7耳上鼓室內有肉芽,5耳鼓室內未見肉芽。11耳鼓竇內有肉芽,1耳鼓竇無肉芽。6耳乳突全部氣房內長滿肉芽,其中3耳分離乳突骨膜后見乳突皮質為藍褐色。5耳部分乳突氣房內有肉芽,1耳為硬化型乳突;本組病例部分氣房為黃褐色,其中1耳含膽固醇結晶。咽鼓管8耳通暢,3耳欠通暢,1耳不通。本組病例中,面神經管、半規(guī)管、乙狀竇板和天蓋等未見破壞。未見合并膽脂瘤者。
組織病理學檢查:肉眼下,肉芽組織為暗紅色,質軟稍韌,形態(tài)大小不一,呈顆粒狀,1例為孤立長在鼓竇內似黃豆狀的肉芽組織。光鏡下肉芽組織中可見大量膽固醇結晶溶解后留下的長菱形裂隙,炎細胞浸潤,多核巨細胞,出血及含鐵血黃素等。
二、結果
行鼓室探查加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術7耳,術后1個月滲液消失,逐漸痊愈者3耳;2個月后鼓膜又變藍者2耳,經鼓膜置管,帶管3個月后痊愈;本組年齡最小的1例男性患者,雙耳術后半年復發(fā),在外院再次手術治療,現已一年余,仍有血性耳溢。3耳行鼓室探查加封閉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術,逐漸痊愈。
行鼓室探查加鼓膜置管術2耳,1耳發(fā)現鼓室有肉芽予以清除,術后漸愈;另1耳鼓室內有咖啡色液體未發(fā)現肉芽,未探查鼓竇,術后50天仍不愈行第2次手術,將鼓竇內約黃豆大肉芽組織取出后痊愈。
三、討論
中耳乳突內出血、通氣受阻和引流障礙是導致本病的3個基本因素,筆者認為還有一個重要的基本因素是各類中耳炎癥①②。
一般認為,本病青年多見,男女發(fā)病率無明顯差異,僅單耳發(fā)病。但在本組中,男女發(fā)病有較大差異,男女之比為2∶9,并有1例為雙耳發(fā)病?;颊叨嘤新犃p退、耳鳴、耳內悶脹感及耳溢等。鼓膜多呈暗藍或灰藍色,大都完整,部分患者外耳道內有咖啡色液體。聽力檢查多為傳導性聾,鼓室壓曲線為B型。影像學檢查可見乳突氣房模糊,鼓室和(或)鼓竇內可見軟組織密度影,較少見骨質破壞。根據病史、癥狀、體征及聽力與影像學檢查,不難對本病作出初步診斷,但應與大皰性鼓膜炎、外傷性鼓室積血、鼓室球體瘤及高位頸靜脈球等鑒別,最后確診靠病理學檢查。治療本病首先應清除病灶,其次是改善聽力。膽固醇肉芽腫一旦形成即難以自行消失,如不及時清除,后期可發(fā)生纖維化,嚴重影響聽力。肉芽腫可生長在鼓室、鼓竇及乳突氣房的各個部位甚至鼓膜上,手術時不易徹底清除病灶,容易復發(fā)。防止復發(fā)的最好辦法是徹底清除病灶,改善通氣。
對如何選擇術式,至今無統(tǒng)一標準,應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。筆者建議在保證徹底清除病灶的前提下,盡量保留其原有的組織結構,不必對每位患者都施行乳突輪廓化手術。在處理鼓膜病灶時不夠徹底,術后半年復發(fā)。術后鼓膜是否置管,應根據咽鼓管功能而定,通暢時町以不置管為宜。
【參考文獻】
[1]顧之平,佟玲.膽固醇肉芽腫性中耳乳突炎.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,2000,31(6):328-330.
[2]趙守琴,程繼龍,郭繼周.中耳膽固醇肉芽腫的探討.耳鼻咽喉-頭頸外科,2001,3(3):135-137.
下一篇:等離子刀
相關閱讀
- 美國《時代》周刊評出2013年“十大醫(yī)療突破”2013-12-10